黑塞在1935年写道:“在《东方之旅》以前的大部分作品中,我给予我的弱点和困难的证据,比给予信心的还要多,而尽管有它的弱点,这个信心却使我的生存成为可能,并且巩固了它。”
黑塞的这句话,如果是没有按创作顺序读过他作品的人,其实是比较难理解的。哪怕是我这种将黑塞的代表作按照时间的顺序阅读的人,也已经被书中的强大的精神感染力所影响,根本没有时间再去以一种更高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和作者。
迟钝的我在阅读到黑塞1932年的这本《东方之旅》时,只是感觉写作手法和思维方式都已经和他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并且找不到书中的核心。直到看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文学教授邱柯斯基所写的一篇讲评《东方之旅》的文章后,我才能比较清晰地感觉出具体的转变。
在比较早期的小说中,黑塞描写一些个体,朝着一个能强烈感受到,却不完美地达成的理想而奋斗。个体和他的奋斗占了最显著的地位,而那个理想只是借着设计的方法——譬如《荒原狼》的麻醉性梦幻,《悉达多求道记》结尾的顿悟,《德米安》的幻想,或是戈特曼的梦见原始母亲——间歇地进到小说里来。……不过,在他最后两本主要作品当中,终点转移了:理想本身移动到故事的中心——观察得不完美,然而还是主要的——而个体则退到周围去。
这种倾向反映出黑塞态度的一项发展,因为团体已经超越个体——这一项事实由于主题强调服务的理想而被加强。已经完成个体化过程的圆满个体无须再大声疾呼地坚持他珍贵的人格。对自己感到安全,他可以无私地像《东方之旅》的里欧,或《玻璃珠游戏》的约瑟夫·克涅特和那位老音乐家一样,献身给团体。在这两本小说中,我们不再有一位朝着模糊的理想奋斗的主角,而只有叙述者试图加以解说和表达的一个中心理想。
上述的说法另我的思维再一次开阔。原先我循着黑塞的路,一步步探索自己的心灵。在我以为追求个人主义是黑塞的主张的时候,《东方之旅》却告诉我这样的、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在震惊之余,也寻得了新的方向。
《东方之旅》摘录
这本书由三个独立的小说组成,分别为《内与外》、《渡船夫》(节选自《悉达多》)、《东方之旅》。我将整理书中我认为比较有深度的内容,并且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仅包括《内与外》和《东方之旅》)
《内与外》
从前有个人,他叫弗烈德利克。他献身于心智上的追求,而且拥有广博的知识。但是,对于他,并不是一切知识都同样重要,并不是所有思想都同样完善。他喜爱某一种思维方式,而鄙视和厌恶其他的方式。他所热爱和崇敬的是逻辑——那种这么令人钦佩的方法——而且,总括地说,这就是他所谓的“科学”。
……
“科学思想”也许并不是至高无上、万古不易、永垂不朽、预先注定和无懈可击的思维方式,而只是许多思维方式当中的一种,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思考方式,并不是亘古不变、万无一失的。
逻辑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能并不是唯一的思考方式。与整个世界的交互方式是否还有更多的思考方式?是否个人认为的最无懈可击的,个人坚信不疑且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也只是许多中的一种?或许可以去体验,去尝试另外一种思维方式?
故事的开头便是这个令人深思的见解。我是一名科学的信徒,从小的思维方式也更偏向于唯物主义,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浅薄之人。在接触黑塞之后,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那种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孕育出的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也感受到了唯心主义带来的别样体验。
“科学思想”本身并不是一个生而存在的思维方式,我所看到的世界仅仅是基于这一种思维方式而构建的世界。而真实的世界永远不会被个体完全解读,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都是加之于客观世界的一层滤镜。当我尝试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感悟世界时,我发现世界真的不一样了!
无物在外,无物在内。你知道这句话在宗教上的意义: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它在精神里,也在自然里。万物都是神圣的,因为上帝就是万物。从前这叫做泛神论。其次是哲学上的意义:我们在思考时,习惯于把内与外分开来,但这是不必要的。我们的精神能够撤退到我们为它设立的藩篱后面,进到外界去。在构成我们的世界的那一双相对物以外,有一种新的和不同的知识兴起来了……但是,亲爱的朋友,我必须向你承认——既然我的思想已经改变,对于我就不再有任何不含多种意义的字句了:每一个字都有好几十个、好几百个意义。
“无物在外,无物在内”的表述方式在我看来充满中国道家思想,这也体现了黑塞对于东方哲学的推崇。将自己的内与外交融之后,如同太极阴阳交融,孕育产生新的东西。而思维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一种思维已经不是固定的。既然不能是唯一,那么在多种思维下的世界便是充满多重意义的。
你由经验发现在外的能够变成在内。你已经超越了那一双相对物了。在你看来,那曾经像个地狱,要知道,朋友,那是天堂啊!因为等待着你的是天堂呢。看,这就是魔法:把内与外互换,不是用强迫的,也不是像你那样,在痛苦中完成,而是自由自在、自动自发地互换。召唤过去,召唤未来:两者都在你里边!到今天为止,你一直都是在内者的奴隶。学习去做它的主人吧。这就是魔法。
之前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玩偶被一个信奉科学,信奉唯物世界的人通过不断地跟它讲话,问它问题的方式,逐渐纳入自己的灵魂,使得玩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被唤醒,有了生命。
上面提到的内与外的自发切换是一种很强大的精神状态。内与外的切换/融合,不仅仅是从客观进入主观那么简单,它还会一步步变成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我似乎有一些理解女孩对于玩偶的喜爱,也稍微理解了大众眼中的精神病眼中的世界。这种内与外的巧妙转换,很令人着迷和沉醉,它如一种魔法,开始以后便很难停下来了。这似乎是一种很玄妙的方式:纳万物于一身,破自身入万物。
读完这个简短的故事,我还真觉得它是魔法。最近,疲于现实生活的我总是沉醉在逻辑思考之中,早就忘记了还有其他的思维方式,忘记了很多以前曾经坚持过一段时间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有机会读到这个短篇,我内心对于更多元、更丰富的思维方式的追求也再一次被唤醒。不得不感慨,黑塞对于灵魂的认识,对于许多形而上的东西的讲述还是很透彻,很符合我的胃口的。
《内与外》这个短篇,重点就是阐明一个观点,实现内与外的融合,将会发现万事万物都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存在的客观事物。它重点强调的还是打破惯用的逻辑思维,尝试新的方法,说不定能发现不一样的生活。
《东方之旅》
文字不能够把思想表达得很好。每件事情都立刻变得有点儿不同,有点儿歪曲,有点儿愚蠢。然而,对于一个人具有价值和智慧的事物,对于另一个人却似乎是毫无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常常觉得,整个的世界史只不过是一本图画书,绘出人类最有力而最无意义的欲望——遗忘欲。借着压抑、隐瞒和嘲笑,每一代不都在抹杀前一代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吗?
历史的循环便是基于这种“遗忘欲”。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不仅如此,旧人所珍视的东西,在新人看来甚至不值一提。那么,是否到底存在什么可以超脱这种循环的东西呢?我不知道。
我们的东方之旅和我们的盟会——我们团体的基础——一直是我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物,的确是唯一重要的事物。跟它相比,我自己个人的生命就显得微不足道。而现在我想要抓紧和描写这件最重要的事情,或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一件事情就只不过是一团曾经反映在某件东西上头的支离破碎的图片。这件东西就是我,而这个自我——这面镜子——只要我对它凝视,就证明只不过是一面镜片的最上面的外层而已。
个体能够感受到的不过是事件的部分。个体很难站在更大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到事件的全貌,而且事件的发生是许多个体的错综复杂的交汇,这让事件本身就显得更加高于个体。当作为亲历者去记录时,有时候只是事件的细枝末节,甚至是完全相悖的结果。
而就现在仍然可能的,我要留意到我们的伟大时期的第一原则,永远不依赖理智,也不让自己为理智所挫败,永远要知道:信心比所谓真实更强。
我依赖理智的时间很久了,以至于我确实非常容易出现消极的念头,对于许多事情我都活在自己构筑的看似理性的推理之中,却少了尝试和信心。信心真的很重要,无论是对于事业,对于成就,对于理想,甚至对于爱情,都是如此。
除了渴望体验一件事情以外,人们也许没有比遗忘更为强烈的渴望了。
人追求着新的体验,用以满足自己的新鲜感的需求。可是,新鲜感得以满足后,如果没有新的契机去激发他的渴望,那么遗忘便会像野蛮生长的藤蔓一般,悄无声息爬满整个记忆,甚至于忘记曾经是否体验过。
一些感悟
- 个体的局限性。
1.我在读黑塞的早期作品时,极致地追求自我和探索自我,是个体主义的实践者和拥护者,我坚信我自己的独特性和孤独。这条路虽然帮助我成长,但也给我带来不少痛苦。我曾在孤独中几欲溺亡,怀揣着清醒的认识,奋力地在孤独中不愿走出。但是孤独本身就是基于人类这个群体来说的,如果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那也称不上孤独了。
2.人是需要建立连接,找到自己所归属的团体的。《东方之旅》中的盟会便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理想形式。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类组织,而是某一种高超理想的象征。盟会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存在,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理想化的集大成者。完成个体化的人也一定需要找到自己可以“尽其才”的组织。黑塞不再是踽踽独行的荒原狼,而是投身于盟会的迷途的一个个体。我并没有黑塞那么高的文学诗歌素养,没有那么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是我也一样需要找到自己的团体,然后将自己奉献给团体。
3.个体永远无法获悉整体的全部,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发生的事件在个体眼中如同四维空间的三维投影,信息始终是截面。尽管很难战胜个体的下意识形成的偏见,但是我认为能够有这方面的认识已经难得。 - 文字的局限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文字是传递真理、记录知识的工具,但是很多真理,很多的道,一旦被文字写出来,它就被文字限制,它的真谛便被取舍了。在读过一些书,明白一些事以后,我发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要求并不是无的放矢,利用文字描绘的道理去感悟自己的道,才是真正的拥有智慧,否则便只是拥有知识。 - 对黑塞的进一步了解
黑塞的作品永远有一个特点,那便是象征性的自传。他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永远有他的影子,读黑塞的书,不仅是读哲学,读诗歌,读道理,也是读黑塞本人。黑塞所传达的个体化的追求也是他自己所经历的过程,黑塞书中的痛苦也正是他自己的痛苦。在自身感受着极大的痛苦时,不是寻找方法去消除痛苦,反而通过文字去分析痛苦,去探索向前的路,这是我越来越敬重黑塞的地方。经历巨大的精神危机,以至于陷入死亡的陷阱之中时,写作不仅是他的热爱,也是他唯一的拯救自己的方式。
在初步完成自我的探索,并且通过探索分析黑塞的心路历程后我发现,我自己的很多想法,部分性格,诸多思维方式竟然和黑塞相像。然而黑塞伟大而我平庸的地方就是,我缺少强大的信念、持之以恒的勤奋、崇高的理想以及关键的巨大的勇气。
总结
我想,对黑塞的崇敬和赞美已不必在说。个体化完成后漫长的走向集体化的过程不是读完这本书,然后稍加感悟便可以实现的。我能够感觉到它的实现需要漫长的时间去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去感悟,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