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赫尔曼·黑塞是我个人意识觉醒,学会探索自身和灵魂的启蒙导师。了解并接触到这位大师,是我的幸运。
黑塞之于我
对于一个爱好的坚持,不仅源自心中的热爱,还需要不断的正反馈。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有趣、有深度的活动,但是似乎在读到黑塞的那本《在轮下》之前,我从来没有体会过与作者的强烈的精神共鸣。从读过第一本他的小说以后,我便着迷于黑塞的文字,成为他的理念的实践者。
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长河,与这位伟大的作家对话的过程中,我见到了作家的成长和收获,将书中的道理视为的生活的准则,希望它们也成为我的收获。但是,就像黑塞所说,“每个人最终只能成为自己”,我的这次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却阴差阳错地让我向着自己前进了很多。
尽管重读之前看过的黑塞的作品,已经没有那一阵阵来自灵魂的战栗与精神层面的新生,但我依然想要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和感悟历程。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成长,还是对黑塞以及他的作品的深深敬佩以及感谢。
![Hermann Hesse 2.jp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a/Hermann_Hesse_2.jpg)
《在轮下》1906
“时代的巨轮呼啸飞驰,怎样的人生才算精彩?谁也没有答案。只知道,我们要加速奔跑。”
“汉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偏偏想起那个日子,不知道这记忆为何如此深刻而美好,同时又让他感到如此痛苦和优伤。他不明自,这是他充满欢乐的童年和少年岁月的再现,在以回忆的形式向他告别,留下曾经经历的、永不再来的幸福之刺。”
《在轮下》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汉斯自幼聪明好学、天赋过人,终于考入神学院后,更加发奋学习,但因勤奋过度,积劳成疾。神学院里的另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男孩赫尔曼生性倔强,为学校所不容。汉斯认为赫尔曼才是自己的知己,两人逐渐成为了朋友。但学校认为汉斯的成绩下降是赫尔曼所为,这使汉斯更加难过,他最终因神经衰弱而退学。回到家乡后,只好当钳工为生,但被同乡的人所嘲笑。在一次远足中,汉斯在醉酒的似真似幻中,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溺亡在河中。
《在轮下》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在轮下》描述的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少年朋友,汉斯‘吉本拉特和赫尔曼·海尔涅真挚动人的交往故事。也是一篇对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德国旧教育制度的血泪控诉。
![Beneath the Wheel.jp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6/6e/Beneath_the_Wheel.jpg)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和展露在现实的自我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可能是由于社会的标准,或者周围人的要求,又或者中学以来的生活境况,我感觉到自己带上了一层层面具并且发觉到面具底下什么都没有。我只知道要努力奔跑,仿佛身后有一个巨大的车轮在追赶。但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奔跑?
我就像一个遵循着社会的路线行走的木偶,在机缘巧合下,有了一丝自我的意识。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一天,在学校宿舍里,双手发抖,来自灵魂的战栗逐渐汹涌,直到内心的恐惧将我淹没。我惊慌失措地扔掉手中的书,蹲坐在床上,冷汗一阵阵地冒了出来。我感觉在另外一个空间中,黑塞的眼睛正穿破时间,透过我一层层的面具,剥开我一层层的伪装,直击我最赤裸的真实。
虽然我尚未学会探索自我,还没有走上前往心灵的路,但是我已经发现了这条路,也发现了这位伟大的作家。《在轮下》就是闯入我心灵原野的那只扇动着翅膀的蝴蝶。
其他相关:努力奔跑
《德米安》1919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通向自我的路,是在路上的尝试,是狭路上获得的启示。没有一个人能成为完全的自己,但是每个人都力争成为自己,都尽其所能,成为昏庸的人,或明智的人······
人们彼此理解,但每个人,都只能解释其自身。”
《德米安》的故事强调自我和个体化过程。主人公米尔·辛克莱从小生活在温暖而美好的光明世界,一个谎言让他陷入黑暗的世界。深感绝望与无助的辛克莱渴望解脱,却无法向任何人开口。德米安的出现,帮助他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之后辛克莱每每感到不安、遭遇困惑之时,德米安总会及时出现,帮他走出困境。德米安不仅是辛克莱的朋友,也是他的引路人,带领他克服恐惧,找到真正的自己。辛克莱从此不再彷徨,越来越坚定地朝着自己的内心前行……
《德米安》中塑造的是一个深入内心寻找自我的个体。黑塞通过主人公辛克莱在类似精神导师的德米安、皮斯托里乌斯、夏娃等人指导下,展示了他“争取个性化,争取成为人的斗争”的过程和人生选择的艰难性。
![Demian Erstausgabe.jp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a/Demian_Erstausgabe.jpg)
如果说《在轮下》让我发现我在欺瞒自己的心,那么《德米安》便告诉我要探索自己的心。和阅读《在轮下》时的宛如遭遇晴天霹雳的感受不同,读《德米安》时,我感到自己如同破壳的生命,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蜕变。
我学着向内探索,发现在心灵深处原来真的栖居着灵魂。单一的现实世界开始出现了重叠的虚影,连接精神世界的桥梁开始建立。慢慢地,一切都变了。我经常游离于现实之外,肉体中困居的灵魂短暂地遨游在更高的世界里。现实在我的四周坍塌,骤然的幻灭让我熟知的情感和快乐变得遥远。我像一片飘落的秋叶,无知无觉。
灵魂的日益增长伴随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同时壮大的精神越来越占据主导并支配一切。这时,唯心主义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它更像是一句咒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精神世界在与物质世界的博弈中胜出,开出了美妙绝伦的花。我越来越沉醉于无比自由且独特的,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发觉,这是一朵不会结果的花。
生命进入幽闭深邃的内部的后果便是:回到现实时,愈发感到陌生和隔阂。灵魂像是冷酷的观察者,肉体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像是遥远的太阳一般,只剩下温和的光芒和不算热烈的温度。我想,当时的自己一定像个冰冷冷的机器,肉体逐渐沦为那逐渐壮大的灵魂的载具,再无半分地位和尊严。
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逐渐沦为工具的肉体宛如一座内部越来越翻滚的火山,迟早出现猛烈的爆发,给予那高高在上的灵魂沉重的和意想不到的冲击。 《悉达多》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
其他相关:直面自我
《悉达多》1922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悉达多》的副标题为“一首印度的诗”,以印度社会和宗教为背景,写了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思考与追寻,从高贵的婆罗门之子到沙门,遇到顿悟的乔达摩,在聆听并深入思考其教义后仍未加入;后堕入尘世,沉迷犬马声色;晚年终于真正觉悟。
在《悉达多》中,黑塞尝试着以佛陀时代的印度作为背景,展开了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追问。小说的主人公悉达多尽管是佛陀同时代的修行者,但黑塞所要展示给读者的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时代精神。
《悉达多》是黑塞作品里独具特色的一本小说。它充满着佛学和宗教的神性,字里行间中流转着许许道韵。初读时,惊叹于书中道义,但书中的悟道通常一笔带过,限于认知以及思想高度,心灵的波澜在汹涌过后很快平静。它并未消散,而是化成一团心火,无意间诱发了对于感官意义的偶然之我的探索。
对于精神的探索尚未完全,却无知无畏地开始对现实、对感官意义的探索。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同时存在,在我体内碰撞,倾轧,此消彼长。那段时间的状态极其不稳定,我徘徊于现实与思想之间,遭受着巨大的撕裂感和痛苦。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后,我专门重读了此书,再一次随着悉达多体悟一次完整的求道之旅。我才发现,印象模糊、早已忘记的道义早就内化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臆想的、存在于思想的世界是虚幻的,永远不会存在的,而活生生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我似乎已经抛却了理想主义,投入现实主义的怀抱。
曾经扼杀感官意义上的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的我的状态已经过去。我不知道从读完《德米安》后开始的精神世界的极尽遨游是什么时候结束的,我也不知道与现实存在着的极大的疏离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更不知道周遭的虚无和幻灭何时变得那样值得热爱。曾经对我之意志的磨练与摧残,换来了对这活生生现实的无比热爱。
尽管回看过往之路,发现自己的探索尽是蜿蜒曲折,百转千回,走了许多岔路,但在当时的痛苦和迷惘之下,仍不放弃希望与探索的勇气的自己,哪怕走过岔路,也依旧值得感谢。彼时的自己,宛如溺水之人找寻获救之物,寄希望于黑塞的下一部作品,《荒原狼》。殊不知,自己将迎来最艰难的历练。
其他相关:求道之路
《荒原狼》1927
“从一开始就没有纯真和单纯的事物,一切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即使乍看不是单纯的事物,也已经有了罪恶、有了矛盾,被抛进存在的脏污水流中,再也无法溯流而上。通往纯真、通往没有被创造的事物、通往神的路不是在后方,而是在前面。并不是通往狼或通往童年,而是通往更重的罪孽中、通往更深的人性中。”
“你一定会成为人,要走更漫长、更痛苦、更艰难的路。你必须将你的双重变为多重,把你的复杂变为更复杂。你的世界不会变小,你的灵魂不会变单纯,而是必须将更多的世界——最后把全世界纳入你那痛苦、扩大的灵魂中,好让你有一天能够结束,能够到达安详。佛陀走过这条路。伟人全都走过。有人怀着自觉,有人无意识地,在冒险获得成功之际走上这条路。诞生意味着从一切全体的分离;从限定、从神的脱离,以及充满苦恼的新生。重返全体、从充满苦恼的个体解放、成为神意味着灵魂扩大到可以将全体再度包容在内。”
《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荒原狼》通过对个人精神疾病的讲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恶果。无家可归的哈勒尔,像一只狼一样被无情追猎,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尔在与赫尔米娜、帕布洛、玛丽亚等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两难,陷入了生命的绝境;最终他又从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绝望,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荒原狼》的时代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堕落时代,黑塞在作品中充分展现了时代的堕落和罪恶,并在以哈立为代表的荒原狼身上展现了个体灵魂的苦难和困境。《荒原狼》揭露出那个时代对精神的蔑视,并为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的人们指出了一种永恒的精神信仰。
![Hermann Hesse Der Steppenwolf 1927.jp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3/Hermann_Hesse_Der_Steppenwolf_1927.jpg)
《悉达多》所传递的圆满终究难以为继,我体内潜伏的分裂逐渐加剧。在灵与肉的碰撞之下,寻找出路的我在《荒原狼》中却进一步开启了灵魂本身人性与兽性,欲望和理智的再分裂。本就渴求着和解之道的我,却坠入更巨大的苦痛之中。
穿梭于现实和精神的我在分裂的灵魂中愈加错乱。每一日的生活更加破碎。一日之内,不但自我可以呈现多种外在状态,内在的主导灵魂也在互相争抢中频繁易主。精神与现实的对抗在这光怪陆离中似乎已经微不足道了。
来自灵魂的痛苦越来越难以忍受,对现实的关注便愈发减少。现实在我的眼里更加虚无和窒息。用以维生的一日三餐和体育活动被贴上“任务”的标签;娱乐活动带给我的乐趣杯水车薪;好不容易通过在自然中徜徉所获取的一丝灵魂的平静,在进入日常生活后便轻易崩毁;与人的联结逐渐成了一条条束缚的锁链;所有的羁绊里,很难察觉到强烈的感情。我嘲笑着所有人的虚伪,更嘲笑自己,我厌恶所有的人,尤其厌恶我自己。
在被分裂折磨得快要坠入永恒的黑暗时,书中“灵魂不应该只有两个,而是无数个”的说法打碎了二元对立的撕扯。尽管灵魂更加破碎,更加分裂,但却孕育出更多的可能性。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一直是这无尽黑暗中鼓励我的点点亮光,也是最终战胜破碎,否极泰来的重要因素:
“比起死在自己手里,还是打到生活要更为高贵、美丽。”
“再怎么不幸的生活,在阳光普照时,沙地和岩石之间也还是会开出幸福的小花。”
来自灵魂的磨练一旦开始,除非战胜,否则永不止息。我的灵魂每日都在死亡与新生,这种止不住的痛苦经常被我通过笔尖排解,却依然不见好转,反而愈发灼痛。《荒原狼》无法拯救我,它只负责告诉真相,并不负责解决之道。
于苦痛中努力自救的我兜兜转转,却依旧无法从泥潭中脱身。所幸现实的羁绊从未被我狠心抛弃,最终还是依靠人际关系迎来好转。当人被社交关系中的琐碎所纠缠不清时,灵魂里的苦痛可以稍微被遮掩。思想领域的自救也在同步开展。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学会面对自我,在朱光潜的美学中学会爱真实的世界,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学会清醒,在对黑塞作品的回味中实现新的融合与成长。
灵魂的剧痛已经逐渐平息。开始回到现实后,复苏的肉体充满对情感与欲望的疯狂渴求。然而,所有一切都是自私的自我用以摆脱灵魂之苦的替代品。当人际关系建立时,大大小小的烦恼便蜂拥而至;当爱情到来时,人的苦痛来源便从自身转移到所爱之人。与另一个人的友情,以一种无法掌控的方式改变着自己;而在爱情里获得的满足变为更大的渴求,导致陷入爱而不得的漩涡里,痛苦地燃烧自己。
新的友情和爱情带来的与众不同的世界促进了对自我的进一步探索。内心的矛盾和摇摆伴随着求而不得的焦渴,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此消彼长。在起伏的循环中,也加深了对另一种原则,另一种世界的向往。在这种向往中,我遇见了《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
“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劣,泯灭心中的神性;他即使无数次在深沉的黑暗中迷途,灵魂的圣殿里圣火仍然不会熄灭,他仍然不会丧失创造力。”
“倘若有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两种原则,代表了两个始终相反的世界,那么这两个人一旦相遇,他们的命运就注定了:他们必定会互相吸引、互相迷恋,必定会互相征服、互相了解、互相促进,抑或是互相毁灭。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之间也正是如此;而恰是这一点,让他两的故事独一无二、意义深远。”
在这部小说中,尼采的酒神与日神理论的影响显而易见。纳尔齐斯的个人主义与歌尔德蒙热情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黑塞本着尼采的“ 悲剧的诞生”的精神,通过建立高贵的流浪者(一个戴欧尼修斯式的人物)来完善,并突出显示主要角色之间的和谐关系。
歌尔德蒙是一位不断发展的寻求者,他试图同时体现阿波罗主义(日神)和戴欧尼修斯主义(酒神)的元素,从而抓住了尼采的理想概念悲剧。歌尔德蒙体现了广泛的人类经验,渴望感官世界的可怕狂喜,却通过其作为雕塑家的才华捕捉并表现出来。
像黑塞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本书的主题是流浪者寻找自我的努力,以及两极对立的“荣格式的联合”。 **歌尔德蒙代表自然和“女性思想”,而纳尔齐斯代表科学和逻辑、上帝和“男性思想”。**这些“女性”和“男性”特质均来自荣格式结构,让人回想起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尤其是《德米安》。在整部小说中,歌尔德蒙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记忆,这最终导致他渴望回到“原始母亲”(Urmutter)。此外,黑塞还试图通过艺术(将形式赋予无形式)来调和阿波罗尼亚主义和狄俄尼主义的理想。
一直以来,我是“理性”和“逻辑”忠实的拥护者和践行者。我看重理性,轻视感性。如此信念发展至极端时,我是一个冷酷无情的逻辑机器,认为情感是让人软弱的毒药,不允许自身出现任何情绪波动以及情感牵绊。
保持绝对理性需要强硬的意志以及狠厉的心,同时需要以一种超脱于羁绊之外的疏离。然而,这种尝试是违反人性的,体内属于感性的部分是无法泯灭的。个体很难做到如书中的纳尔齐斯一般,成为绝对理性的化身,更何况纳尔齐斯也留存着对歌尔德蒙深深的爱。
个体化的前进过程,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认清自身的本性。尽管灵魂趋于圆融,与现实的交融趋于和谐,但是这一切都源自思考,源自精神,都是“纳尔齐斯”式的探索!而肉体的本能,纯粹的爱欲和激情,是站在精神的对面,都属于“歌尔德蒙”式**的探索!
肉体的健康,滋养着精神;精神的完善,也反馈着肉体。长久沉寂的情感渴求,接近消失的翻腾欲火,在这场大和谐催生的甘露中,如春笋般冒出,并迅速拔地而起。探索爱欲、探索情感、拥抱感性、拥抱自然,是个体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
其他相关:爱欲证道
终章
个体化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必然要开始的进程:是芸芸众生脱离于社会进程,寻找“我”,回到“我”的必然阶段;还是抚平伤痛,追求圆满,走入和谐的一种途径。按顺序读完赫尔曼·黑塞的早期著作,便可以见证作家的个体化进程,通过与作家灵魂的对话,存在同样困惑的读者终将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赫尔曼·黑塞的伟大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更体现在精神高度和伟大意志上。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有着敏锐的精神洞察力的黑塞从小就面临着远超迟钝之人所感悟的巨大的痛苦,而黑塞独具一格的自传式小说成了这些痛苦的载体。黑塞的小说给了个体化中的读者些许参考和慰藉,但是黑塞本人几乎是直面这种痛苦,并长久地抗争。写作对于黑塞来说,已经借着作品《东方之旅》说出来了:“我要是不写那本书,就会陷入绝望。那是把我从空虚、混乱和自杀当中拯救出来的唯一方法。······在写作的时候,我根本无须想到任何别的读者,而只要想到我自己······”
黑塞是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孤独策马在永恒的寻乡之途。他的作品在百年后,依然帮助着世人走入探寻自我的道路。再一次对这位伟大的骑士致以由衷的感谢和最高的敬意!